格陵蘭(Kalaallit Nunaat;Grønland),面積2,166,086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島,大约81%都被冰雪覆盖。“格陵蘭”在丹麥语中的字面意思為「綠色土地」,是在丹麦王国框架内的自治国,在2008年公投後,2009年正式改制,成為一個內政獨立的自治區,但外交、國防與財政相關事務仍由丹麥代理。格陵兰随宗主国丹麦于1973年加入过欧洲各共同体,但根据1982年全民公投的结果通过1985年的《格陵兰条约》退出了如今欧盟前身——欧洲各共同体,故如今格陵蘭並不屬於歐盟,但被视为欧洲联盟特别领域的一部分。格陵蘭如同法羅群島,在丹麥國會派驻有2名議員。
格陵兰的原住民為因纽特人,其究竟何时来到这裡、以及為何要选擇这個荒凉的島嶼居住,皆未有定論。在冰岛的北歐殖民者于982年到来,冰岛人在格陵兰岛的最南端建立了三个据点,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他们一直坚持下来。
格陵蘭这个名字正是这些斯堪的纳维亚人所取。根据北欧神话史诗萨迦记载,红胡子埃里克因为犯谋杀罪而从冰岛流亡至此。埃里克一家及其奴隶向西北航行,以探寻传说存在在那裡的陆地。当他在岛上定居下来后,便给该岛取名格陵兰(Grønland,意即“绿色的土地”),以吸引更多的移民。(至少该岛南端的峡湾还是多草的。)他的这一妙计果然成功,最終有約4000名北欧移民移入。在早期的地图上,格陵蘭也曾被標上Gruntland的名字(意为大地之地),到底Grunt是Grøn的讹音,还是反过来,至今无人知道。
12世纪时,在格陵兰甚至还建立一个天主教的主教辖区。1386年,格陵兰正式被挪威吞并,成為北欧三国卡尔马联盟的領土。在该联盟瓦解后,格陵兰又转属于丹麦-挪威双重君主国的殖民统治。
坚持了五百多年以后,北欧人的定居点在15世纪突然消失,这很可能是因为小冰期引起普遍的食物匮乏。后来发现的该时期居民的遗骨,都带有营养不良的特征。一封1424年由格陵蘭寄至冰島的信件,是北歐人定居在格陵蘭最後的證據,之後就再沒有任何北歐人定居格陵蘭的史料。另一方面,因纽特人土著居民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1814年,根据基尔条约,挪威被丹麥割讓給瑞典,而丹麦重新获得格陵兰的控制权。
1931年,挪威占领当时无人居住的格陵兰岛东部地区,宣称该地是无主土地,声称对其拥有主权。1933年,丹麦和挪威两国同意将此争端提交国联下属的常設國際法院訟裁,根据仲裁结果,丹麦获得格陵兰岛的全部权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國占领丹麦,格陵兰和丹麦的联系被切断。格陵兰通过开采伊維圖特(Ivigtuut)的冰晶石矿,设法同美国和加拿大进行贸易,获得必需的商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
二战期间在这一地区也发生小规模的争夺战斗。1943年,一名丹麦士兵在该地区阵亡,一年以后,一名德国士兵也战死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