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屬維爾京群島(British Virgin Islands,縮寫:BVI)-{zh:,又譯「英屬處女群島」; zh-cn:,或"英属维京群岛",又译“英属处女群岛”; zh-tw:,又譯「英屬處女群島」; zh-hk:,又譯「英屬維爾京群島」或「英屬維京群島」;}-,是英國海外領土,位於加勒比海地區,處於波多黎各以東。英屬處女群島與鄰近的美屬處女群島和西屬處女群島合稱為處女群島。
英屬處女群島主要由托土拉島、處女戈達島、阿內加達島和約斯特·范·大克島(Jost Van Dyke)四大島所組成外,還包括有50多座細小的島嶼和岩礁,當中大約有15個島嶼無人居住。托土拉島是英屬處女群島內最大的島嶼,全島大約長20公里,闊5公里。群島一共有人口28,000人,其首府羅德城座落於托土拉島。
大約在公元前100年的時候,阿拉瓦克印第安人最先從南美洲遷移到處女群島定居(但亦有證據顯示美洲印第安人早於公元前1500年在群島上活動)。 阿拉瓦克印第安人一直在群島上居住至15世紀的時候,被來自小安地列斯群島的加勒比人趕走,而加勒比海就正以加勒比人命名。不過,有些歷史學家對於「好戰的加勒比人把和善的阿拉瓦克人趕離加勒比海」的說法不表贊同,他們認為這說法是歐洲人一直簡化了的版本,背後的真相應該更加複雜。
在1493年,航海家哥倫布在第二次前往美洲的途中發現了處女群島,成為首位發現群島的歐洲人。哥倫布將群島命名為「Santa Ursula y las Once Mil Vírgenes」,即「聖烏爾蘇拉與她的11,000名-{zh:處; zh-cn:处; zh-tw:處; zh-hk:處;}-女」;簡稱則是「Las Vírgenes」,指「-{zh:處; zh-cn:处; zh-tw:處; zh-hk:處;}-女們」的意思,也就是「-{zh:處; zh-cn:处; zh-tw:處; zh-hk:處;}-女群島」(音譯作「-{zh:維爾京; zh-cn:维尔京; zh-tw:維京; zh-hk:維京;}-群島」)一名的起源。這個名稱取自有關聖烏爾蘇拉與她的11,000名-{zh:處; zh-cn:处; zh-tw:處; zh-hk:處;}-女侍婢由英格蘭出發前往科隆朝聖途中,被匈人殺害的傳說。
西班牙帝國在16世紀初期佔領了群島,並在處女戈達島上採銅。期後,英國人、荷蘭人、法國人、西班牙人和丹麥人相繼進佔該地區,由此逐漸發展為一帶海盜活躍的區域。在殖民化的同時,美洲印第安原居民卻被大幅度屠殺,幾近絕跡。
在1648年,荷蘭人在托土拉島建立了一個永久聚落。但到1672年的時候,英格蘭人從荷蘭人的手上奪取該島,稍後在1683年又相繼佔奪得阿內加達島和處女戈達島,屬於英國的處女群島殖民地遂由此成形。在1672年至1733年的時候,丹麥人先後奪得鄰近的聖托馬斯島、聖約翰島和聖克洛伊島,復至1917年,美國出價2,500萬美元購入三島,屬於英國的處女群島遂改稱為英屬處女群島,以區別美屬處女群島。
英屬處女群島在歷史上不同時期,曾分別隸屬於背風群島殖民地和聖基斯和尼維斯,並由英國政府派駐一名行政官在群島上主管政務。在1960年,英屬處女群島獲賦予殖民地地位,實行分治;復於1967年獲准自治。由1960年代開始,英屬處女群島的經濟開始轉營,由以往傳統農業作主導,逐漸變得經濟多元化,以金融服務和旅遊業為主導,成為加勒比海區內最富有的地區之一。